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中国政法大学冯晓青教授、杨利华教授受邀作客公司学术沙龙

  • 来源:永利集团304am官方入口澳门永利304登陆
  • 发布时间:2024-04-26
  • 点击量:

近日,公司组织的主题为“AIGC与知识产权法的应对”学术沙龙在法学院东附一楼会议室举行。本次学术沙龙由中国政法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冯晓青教授和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杨利华教授担任主讲人,公司黄海瑛教授担任主持人。与谈人有公司文禹衡副教授、陈啸老师、隆瑾老师等青年教师,中国政法大学博士研究生王诗童、高源、孙雪静等、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刘皓阳以及公司部分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参与了学术沙龙活动。

冯晓青教授首先就人工智能生成物的著作权问题(AI Generated Content,“AIGC”)展开论述。他以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输入端和输出端为论述要点、以“AI文生图第一案”和“奥特曼案”等热点案例为思考切入点深刻地探讨了AIGC的可版权性问题。冯教授强调,知识产权制度的变革和发展深受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AIGC的出现对现行知识产权制度带来了巨大挑战。他认为,应当承认AIGC可以获得著作权法等知识产权法的保护,因为给予其知识产权保护有利于人工智能相关产业发展;相反,如果不对AIGC进行知识产权法的保护不仅会阻碍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还会对相关文化产业和技术市场造成负面冲击。

杨利华教授结合科技法的基本机理展开对AIGC的底层思考,运用摄影技术冲击古典油画的案例来类比AIGC对人类创造作品造成的影响就AIGC的可版权性及其权益分配问题表明了自己的看法。杨教授认为,在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我国著作权制度应当全面包容、全面保护人工智能生成物,即应当落实对人工智能生成作品的平等保护。最后,杨教授还强调了学术沙龙的重要意义,并以AIGC的著作权为例凝练了几个关键性问题,鼓励在场的博士生、研究生等同学参与到本次学术讨论中来。

与谈环节,文禹衡对冯晓青教授和杨利华教授独特的研究视角、扎实的法学功底和高超的专业素养表示佩服。对于人工智能生成物的知识产权问题,他认为,科学技术的升级和进步推动着法学理论的演进与发展,但是人类研发的专业化程度越高,人工智能的智能程度就越低,因此,我们仍然应当秉持“以人为本”的立场,例如,对AIGC的著作权问题秉持“创作工具说”。

隆瑾对本次主题提出了自己的反思与困惑。首先,她对AIGC的可版权性问题暂时持有否定意见,认为当下的人工智能生成产品尚且不能构成作品;其次,她提出,当下生成式人工智能对中高端画手造成的冲击较为明显,对于市场上遭受损失的画家,应当如何进行救济或补偿?而AI正是站在众多名人画家的“肩膀上”习得的绘画风格和呈现形式,对于此成果上的利益,应当如何在AI投资者、AI研发者、被学习的画家(即数据来源者)之间进行平衡?

随后,部分博士生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上述老师们的观点和疑惑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并围绕此次活动的中心论题展开了激烈地讨论。王诗童认为,技术对著作权法的影响是深入骨髓式的,高阶生成式人工智能与人类智能在创作智能底层机理上具有同质性、GPT的生产模式与人类创作模式上具有相似性,故应当认可AIGC的可作品性、著作权保护性。高源主要关注当下法律制度对于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等新型客体的适用性问题,她提出,目前人工智能对于法律的冲击是巨大的,但当前的著作权法仍然具有生命力和制度张力,而关键在于如何运用这种制度张力。孙雪静强调,法的本质仍然是利益分配问题,知识产权法必须坚守利益平衡理论。并且,她还结合“新质生产力”等热点概念就AIGC的保护期是否需要缩短的问题以及相关署名权问题展开自我观点的阐释。刘皓阳主要就人工智能的专利问题展开论述,他提出,基于《专利法》的立法目的可知,专利规则是围绕着人展开的,强调只保护人的权益。因此,人工智能生成物专利化应当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明确界分主体与客体,而专利权利归属应当限定于研发主体。最后,公司博士研究生张琨、包赛君和陈晓研分别就人工智能的合理使用问题、署名权问题、AI创作模式和可版权性问题等发表了自己的观点。

与谈环节结束后,在场同学积极举手、踊跃发言,冯晓青教授分别就同学们的疑惑进行了回答,并强调知识产权法与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之间存在十分密切的互动联系,对于生成式AI技术的知识产权等新议题,我们唯有勇敢面对,才能实现科技和法律的双赢互利。

最后,黄海瑛教授从AIGC的发展阶段、特征、本质、技术瓶颈、应用场景,以及法律风险与应对等等层面对学术沙龙活动进行了总结。她表示,本次学术沙龙活动,满满洞见,是本体的追问,是客体的追逐,也是思想的碰撞。此外,还提了三点体会。一要勇于接受挑战,拥抱未来,紧跟时代迁变,不断拓展学科边界,赋予学科新的学术增长点和内驱力;二要乐于跳出思维定势,实现学科交叉融合。既要专业精进,同时需要不断打破学科壁垒,做好专业化与复合化的平衡;三要勤于深耕,脚踏实地,积极实践和思考。希望我们永远保持好奇心、追问和反思精神,“Knowledge of what is does not open the door directly to what should be”。等待我们的是广阔未来。

(文 肖丽波, 刘紫环)


上一篇:点赞!这些法科青年和集体接受学校“五四”表彰!

下一篇:永利集团304am官方入口第二届专利信息检索竞赛举办